辽宁省公共文化研究基地
智库简介

在新时代中国理论建设需求的背景下,基地以构建“公共阐释论”为核心的当代阐释学建设为主要目标,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文化传播等现实阐释需求,力争发展为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决策咨询为一体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端智库。
基地的公共阐释与公共语境建设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公共阐释与公共语境建设”的理论研究把握了信息时代个体价值和个体表达多元化的特征,围绕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公共阐释论,目的在于使阐释由最具纯粹主观性的表达上升为具有现实性的公共性发展,充分尊重个体生活的多元意义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中国人民在掌握自己命运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响应以正确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的时代要求。同时,基地着眼人类命运在21世纪的整体处境,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阐释学”,以人类理性和历史普遍性关联中国与世界,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公共阐释与公共语境的建设旨在充分认识民族和时代文化特性,自信而大度地与西方展开对话,做出了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文化贡献。基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利用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的研究,从西方古典哲学中为公共阐释论寻找哲学基础。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提出公共阐释论意义的统一性、一致性、确定性理论,为阐释的社会有效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持,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同时又能向外,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以公共阐释的人类历史普遍性理论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基地的公共阐释和公共语境建设正在逐步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基地立足于外语学科基础,突出自身在哲学阐释学研究的优势,抓住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大突破点,将哲学、文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致力于在交叉学科上取得长足的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基地持续助力国家话语体系构建,以高水平学术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阐释学”等标识性话语提供内涵意义,为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提供学术话语支持。基地4项学术平台作为公共学术媒介,作为学者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出版积极性,对外推介高水平研究,增进公共理性、公共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有机结合,扩大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力,增强我国哲学社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相关成果

2011年以“作为哲学范式的文学:伽达默尔文论研究”为题,获批国家社科立项。此后多次获批国家社科、教育部及省级课题。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子课题“英美学界德国早期诠释学研究”。2020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诠释学辞典编纂与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子课题“‘本体论诠释学’概念研究和词条编纂”。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作为哲学范式的文学:伽达默尔文论研究”在2018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结项验收中获“优秀”。

团队成员承担阐释学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国家社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相关专著30余部,发表CSSCI期刊及其他期刊论文近400篇。


会员构成

· 首席专家兼联系人

· 联系人

· 负责人兼首席专家

秦明利

· 研究员

隋晓荻
韩振江
傅永军
何卫平
殷晓芳
周异夫
金惠敏
周敏
朴玉
崔戈
吴卓娅
姜群
张玫玫
丁蔓
徐明莺
马莉
王悦
李光赫
林乐清
张北林
王爽
宋薇
姚成贺
王晶石
曹海艳
朱德全
罗俏鹃
苏畅
刘孟妍
隋晓玲

· 首席专家

张江

· 负责人

宋丹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邮编:110006 电话:024-23264268
Copyright ©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网站ICP备案: 辽ICP备10201754号-2